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市靜沽貨冇對手 熊仔做聖誕大餐





今日為平安夜,聖誕節就快到,先預祝各位聖誕愉快!

港股今天照舊得半日市,基佬正在處置緊隻火雞,魚缸當然靜如止水,全日大市成交268億,不少股票經紀今早想索性提早放假,可惜公司唔批,對住部大利市機冇電話,唯有自己做自己生意,索性食自己。油價低位回升,但筆者仍然以反彈視之,不是轉勢!美股受惠下作出三連升,帶動大市今早高開167點,已接近全日高位位,市靜想沽貨也難找對手,不如劏多幾隻熊做聖誕大餐。未來將有長假期,很多炒家都不想持貨過長假,所以指數高開後慢慢放回,最終全日恆指升97點,收報22138點。國指則收9953點。

近日CEC國際控股(759)這間公司公佈中期業績,純利只有809萬元,按年大跌5成3。由於CEC國際控股(759)的主要業務就是經營阿信屋,所以不少投資界朋友都會借阿信屋份半年成績表來反映出香港零售業的慘況。由於生果日報向來都有報導關於阿信屋(759)點平,點樣挑戰超市霸權,所以就將林老闆塑做成一個正義形象,而其他超市又要被影射出來變成牛鬼蛇神一樣,來凸顯出阿信屋(759)的打救消費者的正義感!

這些報導是否植入式廣告,筆者就不得而知。但以筆者的角度看,各人處理自己盤生意的經營手法不同,阿信屋(759)是零售業的初進入市場者,面對市場上已有固定地盤的經營者,想搶他人生意,霸佔別人地盤,擴大其市場佔有率,初以價平取勝,實是一種營銷策略,何以被塑造成星斗市民的救世主一樣?

今次阿信屋(759)交出令投資者失望的業績,這個被捧成良心企業的公司,又對不對得起買其股票的投資者?假如阿信屋(759)成功搶灘成功,一些原有的經營者的市場被其侵佔,有些甚至執笠收場,這間店鋪的員工被解僱而失業,而這些被解僱的員工又可被塑造成弱勢社群,應得到社會的同情和幫助,那麼到時林老闆又會變成這些弱勢社群的懀子手?

現時很多人都認識到GNP的計法,簡單來說,GNP=C+I+G+(X—M)。GDP同GNP的計法差不多,在此不提兩者的分別,暫當GNP同GDP都是一樣,因這不是筆者主要想的談的範圍!以上計算GDP的方法,是名為 Expenditure Approach ,即是以這個地區的總支出去計算出這個地區的收入!

現時很多挽救經濟的手段,都離不開這條公式,即例如政府用什麼方法去增加消費(Consumption ),增加投資(Investment ),增加政府開支(Government Expenditure),增加出口(Export )及減少入口(Import )。。。。等去撐經濟,所以這條功式,是最為被廣泛認識的。

然而,其實計算GDP還有 Income Approach 及 Value Added Approach!

今次筆者的主題是想講 Value Added Approach 去道出筆者想講的理論!

什麼是 Value Added Approach 呢?

就是社會在一件商品或服務由什麼都沒有,由 Come from land 開始,經過不同的生產者,而每一個生產者都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最終去到消費者身上被消費,都經過不同的增值環節,而每經過一個增值環節,都會不斷產生價值,而這些價值,就是GDP了!

以數字化說明,就以一件麵包為例:麵包的材料當然是麵粉,而麵粉的原材料自然是小麥,小麥的來源是什麼?就是土地,筆者將其簡化,所以很多肥料,農藥,除草剷等很多成本不說了!小麥原本來自土地,是農夫將小麥由0的價值轉化為小麥的價值,假設是$0。5,農夫的生產值就是$0。5了;而由小麥變成麵粉,當中涉及磨麵粉廠處理,由小麥變成麵粉後,假設市場價值是$2,那麼這$2的麵粉,由$0。5是農夫生產出來的價值,而$1。5就是磨麵粉廠產生的價值;由麵粉轉成麵包,要經過麵包店製造出來,假設麵包的市場價值就去到了$4吧,所以這個麵包的價值$4,就是由$0。5(農夫)+$1。5(麵粉廠)+$2(麵包店)合力創做出來的價值,這就是GDP了。

每件商品都有其個別的生產過程,當中都會涉及不同的增值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為產品創造價值,而這些價值就是GDP!

現時很多地方的經濟唔好,自然是想到GDP增長不足或甚至倒退!

筆者認為GDP條數差,有一定的程度上是由於產生的GDP的不同環節中,很多環節都已被科技進步,技術進步,機械化,亙聯網所取締,這是第一個原因!以前要人手造,而家由機器造,又請少啲工人啦!以前要開鋪賣,而家上網放淘寶賣,唔駛開門市請銷售啦!其實在GDP的角度看,每個節省出來的成本,都是GDP的一部份。GDP的數字做細左,而人口又係差唔咁多,經濟自然差左。

另一方面,在不同環節的增值中,究竟增加多少才合理?這是用什麼釐定呢?

一包薯片,來貨價$3.5,如果市場賣到$5,那麼零售商在其環節就創做了$1.5GDP。如果最後那包薯片只能在市場賣到$4,那麼零售商在此環節就只可創做$0.5GDP了!現時資訊科技發達,大大增加了信息流通,資訊越透明,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各商家都不斷要減低成本,才可用優惠價格給消費者去維持產品競爭力!而減低成本的方法不外乎生產更加機械化,技術提升,生產流程簡化,提高產能等手段,而這些手段,正是在某一方面蠶食緊GDP,而廠家亙相提高產能,很多時最終引致產能過剩,最終要割價傾銷。

商品價格下跌,表面上,消費者得到更加價廉物美的商品;但另一邊看,消費者袋中的金錢又何來?

企業為了生產更加超值的商品,迫不得以更加機械化,生產流程更加簡化,說來說去,都是在縮減人手。這方面的改變都有勝敗兩方面:勝者一方就是懂得玩這場遊戲的,當中包括企業的老闆因其商品賣得好成本控制得好而賺多左,高技術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因其幫公司慳到錢搵到錢而賺取高薪金!敗者一方,當然是這場遊戲的中被淘汰的一方,而往往就是低技術性人仕。

商討多年的《競爭條例》於12月14日生效,供應商指定售價將視作反競爭違法行為,商戶變相鬆綁從此可自由標價。表面上又是一條另消費者得益,能捍衛到消費者權益的良法!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惡化了市場上的競爭環境,價格沒有內定,自然價格趨向更具競爭性是必然大趨勢,而在這個法例生效後,又會有幾多店鋪做唔住而結業呢?

或許你很認同消費者買到越來越價廉物美的商品,也代表到現時仍然有很多人喜歡通縮。

美元強,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資訊科技發展,市場更加傾向完全競爭環境,再衍生出提升產能,技術提升,生產流程簡化林林總總手段,最終都是要產品價格下跌。看現時的大環境基本因素,大趨勢傾向通縮,這是環球經濟面對其中一個最大的風險。




YOKI WONG



尚有更多精彩文章,盡在[大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