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東方電氣(1072)的最新文章轉載

嶺澳二期開闢核電中國道路 國產路線圖清晰可見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0年09月19日 07:22   來源:瞭望   王攀
“嶺澳二期”開闢核電中國道路
  從大亞灣到嶺澳一期再到嶺澳二期,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基礎上,一條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中國自主品牌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的‘國產路線圖’已經清晰可見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王攀
  “距離大海不到一公里的電站現場總是那麼靜謐,但巨大的能量卻在無聲無息中噴涌而出;一切從外表看上去和六年前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參與其間的 人們才深深知道,中國核電自主化進程已經在攻堅克難之中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當倍受矚目的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9月20日即將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時, 一位“老核電”這樣向《瞭望》新聞週刊感嘆。
  事實上,作為“十五”期間唯一批准開工的核電項目,也是國家提出“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方針後開工建設的第一個核電項目,嶺澳核電站二期與我國首 座自主建設的百萬千瓦級商用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緊緊相鄰,而距離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也只有不到1.5公里。不論是從 地理位置還是產業特徵而言,全球核電業界對“她”並不陌生。
  但嶺澳二期的意義遠不止數量增加、產能增長那麼簡單。專家指出,嶺澳核電站二期是擁有兩台裝機容量為108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大型核電項 目,正式拉開了我國核電建設由批量化開工到批量化投產的序幕;同時,在實現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工程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行方面,嶺澳核電 站二期工程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相關設備的國產化率已經從大亞灣時期的17%上升到了嶺澳二期一號機組的70%,隨著使用同類機組的遼寧紅沿河等核電 項目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相關設備的國產化率將很快突破80%甚至超過90%。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中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鄭東山評價說,“國產化率的提升,不僅是核電站自身的成就,也意味著我國核電產業鏈整體升 級,進入核電站核心設備研發生產階段。”眼下,在無數技術工作者的努力推動下,嶺澳二期機組使用的CPR1000方案正在向著更為先進的CPR1000+ 和具有更高工程設計自主化、設備製造國產化水準的自主品牌三代核電技術CPR1700邁進。
  鄭東山介紹說,CPR系列核電技術具備三代核電技術的安全指標,隨著中國核電產業技術不斷進步,未來這一技術方案的建設工期將進一步縮短到50 個月以內,電站壽命提高到60年,投資降低到1500美元/千瓦以下,“展望未來,堅持自主創新的中國核電產業完全可以為全球客戶提供安全、經濟、先進的 核電產品,也為推動全球低碳經濟和清潔能源發展貢獻中國的力量。”
  “逼”出來的國產化需求
  2004年3月,對於嶺澳核電項目二期工程而言,是個歷史性的節點:國家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將之確定為國家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要求在工程 建設中實現設計、製造、建設、運營“四個自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0%~70%。回顧那一刻,中廣核嶺澳二期項目副總經理肖鈞感觸良多,“市場‘逼’得 我們不能不國產化,但這不是好高騖遠,中國核電為這一歷史任務已經積蓄多年,打下了紮實的技術功底。”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2009年12月31日發表的數據,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有437台,累計運行超過1萬堆·年。目前,全世界核電總裝 機容量為3.9億千瓦,分佈在31個國家和地區;核電年發電量佔世界發電總量的15.4%。各國核電裝機容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國經濟、工業和科 技的綜合實力和水準。
  根據2007年10月頒布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 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迅猛發展的核電產業已經使得我國在全球核電開工裝機容量和規劃裝機容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大陸23台在 組建核電機,佔全球在建機組的40%。
  然而,我國既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比較完整核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核科技產業仍需急起直追的大國之一。
  自1983年確定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以來,通過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秦山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站、田灣核電站等核電機組的建設,目前 我國在壓水堆核電站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為實現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不斷提高 核電機組建設和運營的技術水準,提高核電機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如何通過掌握核心技術、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核電品 牌,避免在核電產業實現“大國崛起”的進程中受制於人,仍是對中國核電人的一大艱巨考驗。
  對此,中廣核工程公司總經理束國剛深有體會。這位曾經長期在科研工作一線奮戰的建設者向《瞭望》新聞週刊介紹說,中國核電產業“引進——創新” 起步于大亞灣,“基本上可以說是外國專家手把手地教”,到嶺澳項目一期,主要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17%,項目設計還基本上由外方主導,核心設備的生產製造 還剛剛起步,“拋開其他不說,光降低成本一項任務就不容易推進,遑論其他。”
  市場環境也讓缺乏國產化能力的中國核電時遭阻礙。鄭東山回憶說,2007年,就在中廣核某建設項目正在緊要關頭之時,某發達國家跨國廠商出於種 種考慮,故意拖延、推遲交付一主要設備核心鍛件,由於國內還不能生產,企業蒙受了相當的損失,“當年被‘卡死’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自主生產製造能力,就 不能不讓人卡脖子。市場‘逼’我們的國產化道路只能快馬加鞭,不能猶豫遲緩。”
  在一些專家看來,中國推進核電產業的國產化能力有著更為深遠的考慮。鄭東山說,規劃產業目標宏大、國家實力日益雄厚和核電科技不斷發展,這些因 素推動中國在3~5年之內有望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核電產業大國並且參與到全球產業競爭之中,“這一過程中,中國核電產業決不能因為缺乏核心設備製造能力和 自主品牌而變成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打工者’。我們不能悶頭建設生產,讓外國核電廠商供設備、做項目;我們賺小錢,人家賺大錢。這是不可想像的。中國一定 要在這一過程中,也成為全球具有競爭力的核電裝備生產強國之一。”
  為什麼選擇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中廣核集團有關人士認為,這與該項目採用的CPR1000技術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同類型在役核電站的先進水準,具有較大的改進、發展潛力有直接關係。
  據介紹,CPR1000是中廣核集團廣大工程技術人員以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為基礎,通過漸進式改進,形成的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技術 方案,其中實施了15項重大技術和40余項其他技術改進項目,包括全數字儀控系統、18個月換料、半速汽輪發電機、CPR1000施工管理技術改進等。按 照該方案批量建設核電站,有利於在較短時間內提高我國核電的競爭力,形成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格局。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上官斌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事實表明,通過持續推進CPR1000技術方案國產化進程、從大亞灣到嶺澳一 期再到嶺澳二期,電站單位千瓦造價分別從2000美元降低到1800美元和1550美元,考慮到後續項目的規模效應,這一成本可能到1270美元左右,接 近當前歐美主要核電建設承包商建設成本的一半,屆時中國核電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可想而知。
  推進國產化進程並不是毫無爭議的“一邊倒”進程。束國剛說,“國產化進程不可能不對國外原有的技術方案作出調整和改進,有的還存在一定風險,比 如採用數字化儀控等,就要對整個設計方案重新展開大量計算,因此引發的爭議不小。有人說,核電效益這麼好,國外方案也很成熟,就算技術舊一點也沒關係;但 回過頭來看,現在國家正在制定和執行新的核電規劃,我們推進國產化,就等於為國家在建的40台機組的建設、運營節省了大量成本,同長遠效益相比,短期‘陣 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現在,在束國剛看來,國產化進程的推進儘管還只是個開頭,但已經讓中國核電產業呈現“脫胎換骨”般的變化,牢牢將市場主動權抓在了自己手中。他 說:“現在我們有信心做到100%的國產化,但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因為在形成了國產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已經有了自由選擇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權利。我們 未來計劃將國產化率保持在85%左右,這不表示最核心的15%我們做不了,而是更主動地掌握國際市場資源調配的主動權,合理降低成本,規避風險。”
  自主設計奠定自立基礎
  束國剛介紹說,總投資達到110.8億元人民幣的嶺澳二期項目安裝管道長度達到300公里,敷設各種電纜總長則超過3000公里,所有設備重量達到6萬噸,設備件數達到7.7萬件,總共由284家企業提供。
  “二期項目總共包含230個系統,其中僅核島就有各分系統70多個。國產化就意味著這些項目從設計到安裝、運營都由中廣核自己承擔,外方只能扮 演輔助角色,這就要求總承包公司項目管理能力達到很高的水準,這和大亞灣建設管理時期、外方專家扮演決定性角色有著本質性的差別。這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中 國推進引進核電技術方案國產化進程不得不面對的。”鄭東山說。
  目前,國內核電工程設計還是制約中國核電事業走向世界的一塊短板。如何讓“廣核設計”、“中國設計”走上世界核電市場競爭的舞臺成為始終縈繞在 廣核人心頭的大問題。2006年,深圳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誌著我國第一家提供專業化核電工程諮詢、工程設計及在建核電工程和投運電廠的技 術支援和服務的設計公司走上飛躍之路。
  秉承“專業設計、技術為先、優質服務、創新發展”的宗旨,設計公司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繁重的工作:以嶺澳核電站二期的總體設計及常規島初步設計為 起點,在隨後的陽江核電站一期前期總體設計和臺山核電站、陸豐核電站、福建寧德核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廣東三江流域、江蘇、山東、四川等核電項目的前期選 址,遼寧紅沿河項目的全廠總體設計及初步設計等工作取得突出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嶺澳二期常規島設計工作經驗的積累,核電站常規島設計自主化已經基本實現,節約成本的同時,大大縮短了設計週期。在紅沿河核 電站1、2號機組的初步設計中,憑藉‘自主化’能力大大減少了設計過程中與外方溝通、修改、確認等環節,至少提前12個月完成常規島的初步設計。在寧德核 電站的常規島初步設計上,一舉創造了耗時僅7個月的國內紀錄。
  以嶺澳二期項目為例,束國剛說,嶺澳核電項目二期主體工程建設與嶺澳核電站一期在同一相對時點相比,1號機常規島提前1個月、2號機核島提前2 個月澆注第一罐混凝土,1號主泵泵殼超前1個月,汽輪機低壓缸超前2.3個月,發電機超前5.3個月,核島土建超前1.5個月,核島安裝超前1個月;而面 對上游設計、主設備和DCS供貨延誤等困難,全力以赴確保“承重墻”的品質和工期,在嶺澳二期一號機組各分項工程完成情況中,一號機核島土建超前1.5個 月完工,常規島、主泵泵房、核島安裝提前1個月完工,汽輪機低壓缸超前2.3個月完工,發電機超前5.3個月完工,1號機組提前16天完成“冷試”。
  而且,肖鈞說,作為一項創舉,嶺澳二期是國產化品牌核電技術方案第一次使用數字化儀控系統,風險高、難度大。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核電建設 速度與以往相比也是持續進步。目前,中廣核核電站單項目施工週期最短可以壓縮到54個月,主管道的焊接可以從一期項目的140天壓縮到二期項目的100 天,同時主設備安裝的精度和品質還要比一期高。
  他自豪地說,“不論是蒸發器、壓力容器、穩壓器的吊裝,都從以往的一個月改為最短十天;一期項目,我們做這些任務還是需要法國人的技術支援,現 在已經完全獨立完成;大亞灣建設時最多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外籍專家在場,現在整個工地也只有幾十號人,大部分還是設備供應商。一句話, 我們已經把‘外國柺棍’扔到太平洋裏去了。”
  束國剛認為碩果還包括項目管理能力的飛躍:“正是要不斷推進國產化能力,以嶺澳二期項目開工為起點,我們探索以‘前後臺分離,後臺支援前臺’的 方式構建起了專業化服務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通過後臺發揮資源整合和集成服務的優勢,通過前臺與具體項目的服務需求緊密結合,從而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實現集 約化的最佳效果。”
  “作為國內目前承擔核電建設項目最多的核電工程公司,隨著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的建成,一大批有經驗、有能力的核電施工管理骨幹將迅速成 長。”鄭東山說,中廣核工程公司已具備“多、快、好、省”地建設多個核電機組的施工管理能力,“我國用20多年的時間,建了11台核電機組;2005年以 來,在建的核電機組達到25台。這和我國核電產業國產化、自主化能力不斷提高密不可分。只有具備自主建設的能力和基礎,我們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核電大國、 核電強國。”
  中國核電產業群“呼之欲出”
  中國核電產業在逐步實現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運營的時候,中國核電產業鏈條也在蓬勃發展的核電建設大潮中日益強壯,一個囊括國內三大動力集團及各類建設、配套企業、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核電產業高新科技群也已經“呼之欲出”。
  鄭東山說,核電站建設的自主化、國產化具有導向作用,完全可以通過吸收中國核電裝備製造業優勢力量,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集群多邊多贏,為 核電裝備製造業未來的蓬勃發展奠基,“如果說自主設計的快速發展激活了中國核電工程設計能力的這個點,那麼自主製造的蓬勃發展,則打破了國外核電裝備製造 企業的技術壟斷,帶動了核電產業上下游的一條鏈,盤活了相關行業的多個面。”
  2005年3月18日,嶺澳核電項目二期工程主體設備供應合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順利簽訂。與以往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項目一期工程簽訂類似合同時不同,簽字臺前是清一色的國內企業。自此,中國核電民族製造業自主製造開足馬力,奔向一條快速發展之路。
  2009年2月9日,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與國內50家國產化骨幹企業共同成立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聯合研發中心以提升國內核電設 備成套供應能力為目標,以核電建設項目為依託,本著平等自願、互惠互利、和諧發展的原則,共同致力於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研製和開發。
  東方電氣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介入百萬千瓦級核電生產製造領域的企業。上個世紀末,東方電氣公司以分包商的身份參與了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主承包的 廣東嶺澳一期100萬千瓦級核電的生產製造。進入21世紀,以東方電機為代表的國內發電製造企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技 術創新和製造能力快速躍居世界先進水準。
  2004年底,東方電機參與了廣東嶺澳二期100萬千瓦級核電生產製造權的競爭,2005年5月東方電機最終以主包商的資格獲得了廣東嶺澳二期兩台100萬千瓦級核電常規島發電機生產製造合同,國外企業作為技術支援方參與分包。
  東方電氣集團為了適應中國核電裝備市場的需要,專門抽調集團內部技術最過硬、經驗最豐富、工作能力最拔尖的精兵強將成立了核電事業部,滿足業主 公司對產品大批量增長並且日益嚴格的要求。這一項目的獲得對東方電機進入核電生產製造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誌著東電在核電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搶佔了 核電市場制高點,推進了核電國產化進程,加快中國核電的推廣和應用。
  2009年6月15日,首臺國產化反應堆壓力容器從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製造完工,應用在嶺澳核電站二期2號機組中,標誌著我國核電產業鏈整體升級,進入核電站核心設備研發生產階段。
  肖鈞說,在推進國產化、自主化過程中,他最深的感觸之一就是需要形成科研和市場需求的嚴密對接。為了保障產業群能在國產化進程中形成合力,嶺澳二期項目的工程技術人員每個月都要統計數據、調查癥結,同時奔赴各上游廠家和科研機構對相關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這個過程投入巨大,但我們考慮到,各企業之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甲、乙方關係,而是中國核電產業群對形成戰略合作能力的一種摸索,值得付出。”他說。
  有核電產業人士向本刊記者分析說,目前我國東方、上海、哈爾濱三大動力集團,無論是材料供應還是設備製造,都已經具備了較為全面的生產能力, “僅東方電氣在廣州南沙的生產基地,就可以達到年產五六台套大型核心設備的能力,而具備這樣能力的企業在我國目前還有三四家,每年供應20台套大型核電站 設備不在話下,這一能力甚至可以說是獨步全球。厚積薄發,中國核電產業的國產化效果,由此可見一斑。”鄭東山說。
  帶動的產業鏈佈置生產設備這一環節。“大工程”要求建立“大團隊”,在嶺澳二期自主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華興公司、中建二局、核工業二三公司、山東核電工程公司、東北核電建設公司通力合作,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87年,華興公司作為勞務輸出方首次參與在外國專家和管理人員管理下的“四國三方”的大亞灣核電站建設。自此,華興公司核電建設之路從零開 始。及至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建設,華興公司以嶺澳一期土建總承包商的身份參與,除了聘請5位外方專家對一些關鍵技術把關指導外,其他工作均由公司內部或與 國內有關企業聯繫來完成。
  華興人充分利用與法國法瑪通、加拿大AECL、俄羅斯ASE等國外核電設計建造工程公司的合作機會,積累了各種核反應爐工程的建造經驗,消化吸 收了國內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建造技術。成功開發出30多項科技創新技術、工法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優秀工法獎,形成了數百項科研技術成果。
  目前在嶺澳二期項目施工中,華興的核電自主化建設能力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外方專家不再出現在技術專家行列,自主化之路邁上一個全新的高度。 肖鈞說,在嶺澳二期項目進程中,最大的一次衝擊來自於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於很多製造企業受到地震影響,一些核心設備的生產製造一度被迫拖延、中斷。 但由於中國具備了國產化能力,地震最終沒有對嶺澳二期如期完工造成實質影響。
  “事實上,我們的進度還比我們向國家承諾的提前了兩個月以上。很多設備沒有完成總裝,就直接拉到工地進行裝。這表明中國核電工程建設能力有了長 足甚至根本性的提高。”他說,“未來中國核電產業絕不只是某個承包商走上國際舞臺那麼簡單,在國產化方針指引下,中國核電正在積聚形成‘產業航母群’的力 量,未來集體‘出海’打天下的光明前景清晰可見。”
  瞄準國際市場
  從17%到70%,鄭東山說,“飆升”的國產化率給人最明確的啟示在於,強有力的規劃是推動產業邁上正規的最為重要的保障和支撐。根據2007 年10月頒布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 千瓦。
  鄭東山說,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是中央政府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規劃的頒布,推動了我國核電企業科學安排建設項目的部署、資金的籌措和廠址前期工作的準備。
  “如果沒有這個規劃,核電機組設計的標準化和設計力量的調配、設備製造企業優先安排核電生產計劃、下決心投資進行生產工藝的研發、引進先進技術和工業裝備都是不可想像的,中國也不可能為核電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有計劃的培養明確方向。”他說。
  有關人士認為,增強核電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對核電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核電得以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嶺澳二期的建設為我國2020年核電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種現實可行的過渡型技術方案,也為我國核電產業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是否參與國際商業市場競爭,既取決於我國核電產業自主品牌建設的能力,也是我國核電產業面臨的一個戰略方向性問題。當前,我國核電進入 了“大跨越”式的發展階段,到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接近目前商業運行總量的4倍。換句話說,國內訂單紛至遝來, 為什麼還要投入精力開拓國際市場?
  束國剛說,國內項目是主要的,但國際上也要做:一是國際項目從技術方案到市場都可能與國內項目形成互補;二是從中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高度看,核電是大國實力的標誌與象徵。作為國際經濟和政治角力中的關鍵一環,中國絕不應當缺席國際核電市場。
  鄭東山說:“在我國大力發展核電的同時,鼓勵企業參與世界核電市場,這更能表明中國的出發點也是對世界負責,我們的核電產業確實加強了安全保障,也真正節約了能源,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他分析說,今後一段時間內,“借力”發達國家企業,以合作方式進軍國際市場,將是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過程中,中廣核將 以CPR1000技術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管理累積的經驗和技術能力,積極在合作中吸收、消化國際三代和四代先進技術方案,以大大提高自主研發能 力,逐步實現獨立自主開拓國際市場的長遠目標。
  目前,通過嶺澳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的工程建設,以中廣核集團為代表的中國核電產業群已擁有核島、常規島、電站配套設施等全方位AE功能,業務範 圍覆蓋設備設計、設備採購和成套、調試等領域,已全面具備核電供應商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而隨著CPR1000技術在全國多個核電項目的 廣泛應用,已形成標準化、批量化、規模化建設效應,國內也已形成核電工程建設完備的產業鏈。
  當前,中廣核集團承擔的全廠總承包核電項目多達5個,這些項目的品質、進度、投資三大控制進展良好,進度和投資尤為突出,與國際上大部分在建核 電項目面臨的進度延誤、投資飆升狀況相比,具有較大優勢。2008年9月,以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參與土耳其核電項目競標為標誌,國際合作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 了深刻變化。
  在引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中廣核集團主動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核運營組織及其他國家的核電站建立聯繫,不斷與國際先進水準對標,將國際最先進水準作為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目標,持續提升核電建設運營業績和自主化能力。
  在東南亞地區,中廣核集團已與越南、泰國等東南亞計劃發展核電的國家建立了合作、溝通、交流的渠道。目前,中廣核集團已在越南設立了辦事機構, 並與越南科學院、越南電力公司在河內聯合舉辦了“中越核電發展經驗分享與合作”研討會,加深了越方對中廣核集團核電品牌和技術的了解。同時,中廣核集團還 與泰國國家研究中心和泰國核技術研究院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今後將在核電技術資訊交流、人員培訓、核電項目前期工程和技術支援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
  在歐洲地區,中廣核集團與AREVA集團就核電工程國際合作簽訂了協議,雙方決定以CPR1000核電技術和第三代核電技術EPR為載體,共同 開拓國際市場。國際化合作的深化,不僅使企業加快發展和中國核電產業走出國門,也促進了企業能力和水準的提升,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在非洲地區,中廣核集團聯合中國工商銀行共同進軍南非市場。作為2010年下半年重點目標市場,中廣核集團將赴南非推介中廣核品牌與CPR1000+技術,並已于2010年5月4日邀請南非國有企業部組團到大亞灣考察,就雙方的潛在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這些都是中國核電產業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進軍全球核電市場的“試水”舉動。
  儘管我國核電產業“走出去”前景廣闊,但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三十年的成長經歷還是太短,國際化進程中對於產業政策扶持的要求也更高。有關專家 建議說,由於核電項目投資大、建設工期長,我國核電企業競爭國際項目時可能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在貸款政策、出口信貸、財政貼息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援;此外,有 關部門也應積極架設政府間合作平臺,為我國核電企業境外工程儘量爭取機會。
  鄭東山說,儘管國家將數倍於以前的核電建設任務交給我們承擔,但現在的發展速度大約還只是相當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高峰期的一半,“要實現國 家核電中長期發展目標,要完成國家交給的核電發展重任,關鍵在於採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的技術,在於隊伍的培養,在於專業化的管理。我們已經掌 握了先進的技術,人才隊伍正在不斷壯大,管理能力正在不斷提高,我們有信心完成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