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中國衛星產業的發展(一)

中國衛星產業的發展(一)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試驗衛星“東方紅一號“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它是一顆低軌的試驗衛星,重37KG運轉週期為110分鐘繞地球一週,以旋極化的全球波束向地球廣播“東方紅樂曲“:







要了解我們的國家政策,我們先要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這是很多人忽略〔歷史〕的重要性...

我不是理科出身的,數學科只是平平矣,只能在中學會考拿到C級,十分醜怪!我最差的一科仲杰,竟然是英文科,只能拿到D級 ,所以我的英文是不太好的,請勿見怪!


言歸正轉,繼續從歷史出發:


在中國,有所謂〔兩彈一星〕,那麼這又是什麼?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兩彈一星是對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統稱,並沒有明確具體指哪兩顆彈和哪一顆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頁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鄧小平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五六十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大國的核訛詐下,於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5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而毛澤東則在1958年先後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當時中國開發上述技術的環境還十分落後和艱苦,但不少科學家從此開始投入這些開發計劃。


“兩彈一星”是對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統稱,並沒有明確具體指哪兩顆彈和哪一顆星。
鄧小平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江澤民在表彰“兩彈一星”科技專家大會上的講話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獲得成功。僅隔三年,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順利進行。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兩彈一星”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已遠遠地超過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質力量。


對於核武器,毛澤東在戰略上是藐視的,稱它是“紙老虎”;但在戰術上卻非常重視.在新中國成立前共產黨剛剛接管北京且經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就向去歐洲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物理學家錢三強提供了5萬美元的外彙,用來購買核儀器以備建國後制造自己的核武器時使用。


1951年8月,楊承宗從法國歸來,並帶來了約裡奧.居裡(居裡夫人的女婿)贈給中國政府的禮物——用於核研究的10克鈾。同時,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召集李四光和錢三強來到中南海,了解到在實地勘察中發現了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所需鈾礦資源。


1956因“波匈事件”發生,赫魯曉夫從鞏固其地位、爭取中國支持在科技援華的態度上有所松動,1957年10月間,正式簽訂了中蘇兩國關於國防新技術方面的協定,並以此作為對毛澤東第二次訪蘇時的禮物。蘇聯將向中國提供一枚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及圖紙資料,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術,並派專家幫助中國開展研制工作。


1958年,中國的核工業正式上馬。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正式致信中共中央,單方面撕毀了已達成的協議,宣布:中斷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兩年後看形勢發展再說……7月26日,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工作的200余名專家,停止原定設備的供應,帶走全部圖紙資料。


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寂靜的羅布泊上空突然出現炫目的閃光,一團巨大火球騰空而起,接著一聲巨響,不一會兒便形成了由濃煙火焰交織組成的一支“巨拳”,高高揮起。


1966年6月,隨著中國導彈家族的發展壯大,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新兵種——“第二炮兵”部隊宣告成立。四個月後,便進行了核彈與導彈“兩彈”結合的發射試驗。我國第一顆帶核彈頭的地地導彈的發射成功,又一次使世界震驚!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