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地方國企“出海”的重慶樣本

新華社記者 劉亢 張桂林 

    前不久,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機床展在北京舉行,期間展出的首臺國產高檔數控萬能磨齒機床,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的目光。


    讓業內人士感到吃驚的是,它的開發者是此前在磨齒機方面並不佔優勢的重慶機電集團。更讓國內同行艷羨的是,重慶機電集團此次一共推出了七款技術領先的機床產品,儼然成為該行業中的一匹“黑馬”。

    對此,重慶機電集團董事長謝華駿卻很平靜,“這只是重慶機電集團並購海外優質技術,加強高端機床產品開發的第一步。將來還會有更多達到國際水平的新產品推出。”

    謝華駿的底氣,源于2010年3月一次成功的海外並購。

    其時,重慶機電集團以2000萬英鎊的價格,成功收購了英國精密技術集團(PTG)下屬6家子公司,一舉獲得了3個歐洲百年品牌、5項國際領先的機床技術。被業界認為一舉使相關產業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縮短了15年。

    而據記者了解,重慶機電集團這個堪稱“經典案例”的海外並購項目,只是重慶國企近年來大踏步“走出去”,投資並購國外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的一個“縮影”。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重慶市一批國有重點企業把握住國際資產價格、市場門檻降低的有利時機,瞄準自身發展急需、國外比較豐富的礦石、技術等優質資源,抱團“出海”並購。


    僅2010年前後,重慶就成功實施“走出去”項目50多億美元,被國家發改委評價為全國地方企業“走出去”做得最好的地區。

  “抄底”海外優質資源、技術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以來,土地、礦石、企業資本、高新技術等國際資產價格有所下降,全球資源面臨重新整合,產業轉移過程加速,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機遇。
    
重慶的決策者認為:機會稍縱即逝,必須抓住。

    2009年5月,時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的黃奇帆就表示,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不僅要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外資來渝投資發展,更要趁國際金融危機資本縮水的時機,大膽走出去,做好海外收購。

    黃奇帆說:“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土地、礦石、股票、企業資本、高科技裝備等5種資本都在縮水。比如,過去你10元錢買的東西,現在2元即可買到”。

    為此,重慶市率先出臺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以先進制造業發展和資源開發為重點,通過對外投資辦廠、兼並收購、資源開發等多種形式,參與境外稀缺資源和能源開發,收購境外優質企業、研發機構、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

    一批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迅速成為重慶“走出去”戰略的主力軍。

    首要目標是礦石。2010年10月26日,重鋼礦投入股亞洲鋼鐵交割儀式舉行。重鋼集團以2.73億澳元的對價投資和1.7億澳元委托貸款,獲得亞洲鋼鐵60%的增發股權,掌控了後者擁有的澳大利亞伊斯坦鑫鐵礦山開採權,累計投資將達30億美元。

    從最初接觸到完成交割,重鋼收購澳礦項目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但得到的是一個“超級富礦”。該礦位于西澳大利亞中西部的伊斯坦鑫山(吉布森山礦區),已探明鐵礦石儲量達17.6億噸,精礦品位可達68%,其預測儲量更是超過50億噸,可供重鋼開採百年以上。

    大豆則是重慶國企瞄準的另一個“戰略資源”。今年4月6日,重慶糧食集團正式公布了其投資巴西的糧油生產經營項目。該項目的運作早 在2010年已經啟動,重糧集團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投資75億元,在巴西建設優質大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基地,建成後可每年為國內提供上百萬噸優質大 豆及食用油,使重慶食用油產量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數倍。

    在抓資源的同時,重慶國企還把國外新技術作為並購重點。多家裝備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為先行者。

    2008年8月,國內經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自動化儀表制造企業———重慶四聯集團,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世界500強 企業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加拿大藍寶石工廠,一躍成為全球掌握高品質藍寶石晶體生長和加工技術的少數企業之一,成功突破了制約國內LED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2009年底,四聯集團再次“出手”,引進法國湯姆遜公司全球(北京)半導體實驗室研發團隊,獲得解碼核、解碼算法領域多項核心技 術。今年下半年,四聯集團將向國內市場提供直播衛星解碼芯片,最新研發的面向物聯網應用的低成本高清視頻圖像傳感器、新一代視頻編碼算法可望成為國際標 準。

    2010年3月,重慶機電集團出資2000萬英鎊收購英國精密技術集團下屬6家子公司,獲得霍洛伊德、賓斯巴瑞、克勞福德—斯維夫 特等3個歐洲百年品牌,以及螺桿機床、各種型線螺桿加工、磨齒機、大型機床、五軸聯動5項國際先進技術,使國內相關產業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縮短了10至 15年。

    重慶輕紡集團也不甘落後。今年6月,輕紡集團以承接8211萬歐元債務,支付6414萬歐元對價,成功收購全球汽車密封條研發制造領先企業———德國薩固密公司。後者是大眾、奔馳、寶馬、福特等大型車企的配套商。

    重慶市國資委主任崔堅介紹,2010年前後,重慶被國家批準的“走出去”投資項目就達到50億美元,佔全國地方國有、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總額的近一半。

    2011年,重慶市政府還明確提出,配合國家開放戰略實施面向國內市場和重慶發展的跨境投資,加快利用國際資源和先進技術,力爭2011年對外投資達到60億美元。

“內外循環”模式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情高漲,不少企業在海外買下工廠、企業後,滿足于在國外經營銷售,搞“體外循環”。

    “重慶國企‘走出去’決不停留在這種簡單層面。”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說,市政府在推動“走出去”這件事上,一方面大膽,因為符合國家 的政策導向;另一方面十分小心,力爭避免簡單的體外循環式的海外投資———就是拿一包錢到海外買個銀行、企業、工廠,利用外國的員工在外國經營,經營的產 品和服務在外國銷售,完全外國化的體外循環,“只帶動別國發展,當然也賺點錢,搞得不好資本付之東流。”

    黃奇帆表示,重慶要推動的是面向中國市場、重慶市場的海外投資,比如針對國內市場特別需要的礦石、食用油等,在國外購買資源;針對 國內特別需要的裝備和技術,收購國外企業;針對國內勞動力、加工能力過剩,把國外關鍵行業的關鍵企業買過來,然後讓這個企業到中國國內搞加工,加工以後銷 到全國、全世界去。“這種依托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循環,是省事、省力、更安全且能得到更多效益的模式。”黃奇帆說。

    到澳洲購礦正是遵循這一模式。

    近年來,國內鋼鐵行業加快整合、升級,偏居西南、體量不大的重鋼亟需“脫胎換骨”式的改造。2009年以來,重鋼迎來了環保搬遷的難得機遇,並規劃兩年內在重慶長壽區建成年產650萬噸船舶用鋼等精品鋼材、特種鋼材的新重鋼。

    雄心勃勃的計劃卻遭遇了鐵礦石供應瓶頸。重鋼集團總經理劉加才透露,目前重鋼的自有礦石每年只有100萬噸,近年來在國內也開發了一些礦山,但規模都較小,加上西昌太和鐵礦、巫山桃花鐵礦及陜西的一些小礦,也不過300萬噸,其余60%的礦石依賴進口。

    環保搬遷改造後,重鋼的產能提升到每年600多萬噸,對鐵礦石的需求會成倍增加,如果沒有穩定的礦源,轉型升級就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另一方面,國際鐵礦石多年被一些跨國集團壟斷,它們憑借手中的資源,操控定價權,不斷推高礦石價格,使國內鋼企原料成本不斷攀升。到海外開發礦山,掌控礦石源頭,成了企業的不二之選。”劉加才說。

    據了解,重鋼澳礦項目一期工程有望于2013年建成,可年產鐵礦石1000萬噸。“按60%的股權算,重鋼就有600萬噸的礦石權,基本可以滿足企業擴產升級的需要。”

    劉加才說,價格的優勢則更明顯,澳大利亞現有協議礦品位在62%的離岸價達到120多美元每噸,我們這個品位的礦石市場價格可達150美元每噸,實際離岸成本價大約在50美元,相當于每噸礦石節約了100美元,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對霍尼韋爾藍寶石工廠的收購,則演繹了另一形式的“內外循環”。

    四聯集團原有一個晶體科技公司,主要做寶石類零部件,體量較小。集團副總經理劉紹雲說,在一次做市場調查時發現,真正大規模的應用 是LED襯底芯片,因為LED作為有效的節能產品,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也是全球照明的大趨勢,未來三五年很可能取代現有的節能燈,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其核心部件藍寶石襯底芯片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但我們發現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利用藍寶石生產出LED襯底芯片,包括業界的技術領頭羊也不具備這個技 術。

    機緣巧合的是,在國家發改委工業司負責人考察四聯的一次活動中,有人偶然透露,世界500強霍尼韋爾正在中國為旗下一個加拿大藍寶石工廠尋找買家。

    劉紹雲說:“我們迅速與霍尼韋爾接觸,並做了相關研判,發現該工廠不僅擁有國際一流藍寶石生長技術,還有諸如飛利浦、歐司朗等銷售渠道,只是由于當時歐美市場需求低迷,出現了暫時性虧損。因此,我們果斷出手。”

    劉紹雲透露,並購完成後,隨著全球LED照明市場日益活躍,不僅加拿大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而且將技術成功復制到國內,明年可以實現200萬片2英寸藍寶石襯底的產能,打破國外的市場壟斷,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四聯集團一位高管最近表示,預計到2015年,四聯有望形成1800萬片2英寸藍寶石基片的產業規模,建成全球最大的藍寶石生產制造基地,國家LED照明工程研發中心。

 “抱團出海”與風險控制

    近年來,國內不少企業在投資海外過程中,或因遭遇政治審查,或因風險控制不力,鎩羽而歸。重慶國企緣何能夠“一枝獨秀”?

    崔堅表示,在海外並購中,除堅持資源、技術“內外循環”的原則外,操作層面還有3個“秘訣”:一是“抱團出海”;二是深入細致研究對象國的法律,有意識規避一些苛刻條款;三是在並購中積極聘請國際投資咨詢機構“把關”,降低風險。

    “受資金、市場等因素制約,地方國企在海外‘單打獨鬥’風險很大。為此,重慶國資委組織國企在投資主體上形成聯合,在規模上形成體量,在產業鏈上形成合作,以此提高投資海外的成功率。”崔堅說。

    2009年9月,注冊資本金30億元、全國最大的地方性對外經貿集團———重慶外經貿集團成立。這是重慶為推動國企抱團“走出去”,專門打造的一個集項目篩選、市場分析、產業配套等為一體的平臺。

    在重鋼收購澳礦過程中,重慶對外經貿集團不僅聯手投資,還充分發揮海外營銷網絡的優勢,從項目信息收集,儲運、銷售市場分析,對外商務談判等方面給予支持。

    重慶對外經貿集團董事長趙健介紹,澳礦項目開工後,集團還將發揮長期做大型成套設備進出口的優勢,將國產設備及建設力量投入到工程中去,礦山投產後還能協助開展鐵礦石國際貿易。

    趙健說,為配合糧食集團巴西大豆項目對肥料的需求,公司還投資2.6億美元收購了約旦一個鉀肥項目;為滿足機電集團每年10萬噸銅礦的需求,公司還積極布局非洲銅礦山。

    但海外並購的風險仍然無處不在。依靠國際大投行、中介機構等,詳細掌握海外項目各方面情況,設計周密的方案,同樣事關海外並購的成敗。

    重鋼收購澳礦項目時就聘請了摩根斯坦利作為總顧問,負責提供法律解決方案和政策咨詢,礦山評估,技術安排等。“在法律、技術、財務顧問方面共耗資數萬美元,但錢花得很值,有效避免了一係列後續問題。”劉加才說。

    海外並購項目交割後,如何有效整合內外資源,完善管理,確保企業平穩運行,有時比並購本身更重要。

    謝華駿介紹,很多國內企業收購海外項目完成交割後,就急于派管理團隊取代外方,並很快將技術全拿回國內,這往往會影響海外企業後續運轉以及技術、管理優勢的發揮,使並購價值大打折扣。

    謝華駿說,重慶機電集團完成對PTG的收購後,只派了CEO助理、財務主管助理、技術主管助理、營銷總監助理4人前往英國,並保留了外方所有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充分發揮海外技術研發能力,組建新的研發平臺,形成發展新機制。

    這種舉措很快得到了回報。2011年4月,PTG集團旗下的核心企業霍洛伊德精密機床公司在20多年告別四大國際機床名展後,首次 與重慶機床整體亮相中國國際機床展,展出了一臺TG350E八軸數控螺桿磨床和攪拌摩擦焊接機等世界頂級產品和技術。新PTG集團CEO托尼透露,PTG 集團被收購後,實現了當年盈利,今年一季度繼續保持增長,還將于近期在重慶投資建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