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31日 10:47 來源:人民日報
哪些省市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前列?哪些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最多?
剛剛發佈的2010年內地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省份、副省級城市和企業名單,引人矚目。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排名,這是一幅嶄新的畫卷,展示了各地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熱烈圖景;這是一聲嘹亮的號角,催促人們你追我趕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
“十二五”,建設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階段,自主創新是高昂的時代旋律。
不久前,一個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展覽同樣引人矚目。“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匯聚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最新重要成果。
胡錦濤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強調指出,完成“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最根本的是靠科學技術,最關鍵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個論斷,極富前瞻性、戰略性,指明瞭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站在新起點,發展與轉型交織,機遇與挑戰並行,國內與國際相聯,我們該如何認識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如何在開放的條件下自主創新,如何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是加快自主創新不能不認真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能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從貼牌大國到品牌大國、從製造大國到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任務,抓住自主創新就抓住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牛鼻子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上了一個大臺階,接近4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這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座豐碑。然而,我們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這樣的現實:
中國仍然只是一個貼牌大國,而不是品牌大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擁有多少知名品牌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資料顯示,當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約8.5萬種,其中90%以上的名牌歸屬於工業發達國家和亞太新興工業國家或地區;這些世界名牌佔全球品牌量不到3%,銷售額卻佔到50%左右。
中國的貨物出口額已穩居世界第一,但所出口的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2010年,中國有54家企業進入了全球財富500強,甚至擁有了全球市值第一的企業,卻很難找到幾個全球叫得響的品牌。
貼牌和品牌的差別,直接體現在利潤上。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約10美元,在中國離岸價格僅為2美元,去掉1美元的管理費、運輸費以 及0.65美元的來料費,貼牌生產毛利只剩下區區0.35美元。而當這些中國製造的玩具貼上洋品牌返銷中國,立即身價倍增,一個芭比娃娃要賣到100多 元。品牌缺失,導致中國企業只能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辛辛苦苦“為他人作嫁衣”。
中國仍然只是一個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
國際上通常將專利技術的擁有量作為區分製造和創造的尺規。我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國製造的產品中,真正擁有核心專利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很低,“MADE IN CHINA”往往被視作缺少技術含量的廉價品。
中國雖然是製造大國,每年卻要花費6000多億元從國外進口重大製造設備。光纖製造裝備的100%,積體電路晶片製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膠印裝備的70%,都要依靠進口。
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經濟大國,而不是經濟強國。
再大的數字除以13億,也會變成一個很小的數字。2009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3650美元,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41.8%,在世界銀行統計的213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25位。而諸如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 日益突出。
貼牌大國,製造大國,經濟大國,對今天的中國來說,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我們從計劃經濟轉型,我們從貧窮落後走來。改革開放給中國插上騰飛的翅膀,但是騰飛也有一個過程,正如南飛的大雁不可能一下子就飛到溫暖的天地。短短30多年,中國就告別短缺基本實現小康,正奔向全面小 康。這已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成為貼牌大國、製造大國、經濟大國的過程,是生產力大發展的過程,是就業增加生活改善的過程,是中國走向世界貢獻世界的過 程。這也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但是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貼牌大國、製造大國、經濟大國,而是要看到差距和代價,要從貼牌大國走向品牌大國,從製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貼牌大國與品牌大國,製造大國與創造大國,經濟大國與經濟強國,差距凸現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凸現我國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凸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
“簡單模倣已沒有前途,貼牌生產難有豐厚回報,走別人的路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要避免受制於人,必須讓自主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通用飛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凱深有感觸。
創新是品牌的基礎,創牌就要創新。商海航行,品牌為帆。先進的技術,優良的品質,科學的行銷,造就優秀的品牌。而創新恰恰是最關鍵的支撐。技術 創新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產品的性能高低、品質好壞,決定了一個產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能走多遠,也就決定了一個品牌的興衰。不加快自主創新,我們就會在 貼牌中越陷越深,自主品牌就難以成長,品牌大國就遙遙無期。
創新就是創造,創造引領製造。製造什麼,怎樣製造,都離不開技術創新。一項重要發明可以培育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產業;一項核心技術可以救活 眾多企業,可以改變整個世界。沒有自主創新的製造,是缺少智慧的製造,拼的是汗水;沒有自主創新的製造,是價值微薄的製造,拼的是廉價勞動力;沒有自主創 新的製造,是受制於人的製造,拼的是資源和市場。不加快自主創新,不從製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我們就會在全球產業鏈的價值低端長期徘徊,辛勤的勞動就不會 化成滾滾的財富。
創新就是力量,創新才能強大。經濟強國都是創新強國。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 力。回望近300年的世界現代化史,正是依靠工業革命,才使英國這個孤懸一隅的島國,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為跨越兩個世紀的世界發展領頭羊;正是信奉“專 利制度就是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重視科技發明,才使美國抓住機遇躍居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創造第一生產力。沒有強大的自 主創新能力,沒有強勁的科學技術支撐,經濟大國就難以成為經濟強國。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70%以上,這樣的國家可以說是依靠技術進步實現增長,是一個創新型國家。但中國目前只有不到40%是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的,仍然主要靠資金、資源和人力投入。”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呂政說。
缺少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模式,使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加快自主創新、促進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科技部部長萬鋼說,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推動科技進步、堅持創新驅動,不僅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抉擇,更成為新時期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和核心任務。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結構調整的強勁動力
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任務艱巨,新興產業亟待發展。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催化劑。加快自主創新,可以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青春,並催生新興產 業,特別是先導性、支柱性的戰略新興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狀況,使經濟發展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也有利於促進 外貿轉型升級,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一個產品,從它的創造到最後的銷售,附加值呈“高—低—高”,人稱“微笑曲線”。發達國家更多地在兩端佔據優勢,而中國則身處中間。在這樣一個 位置上,不僅拿不到高額利潤,而且外界一旦有風吹草動,總是最先被擠壓,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成為代工企業拼命壓縮成本的受害者。加快自主創新,提升產品技 術含量和價值量,提升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中的位置,才能增加企業利潤和社會財富,為改善民生提供雄厚物質基礎,才能讓民眾更多地分享財富,更好地改善民 生。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節能減排的根本途徑
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能源消費總量佔世界的19.5%。中國成為世界 工廠,給全球貢獻物美價廉產品的同時,也大量消耗著寶貴的資源能源,損害著脆弱的生態環境。一些發達國家卻把節能減排作為遏制我國發展的一張牌,一方面要 求我國負擔超過承受能力的節能減排任務,另一方面卻在節能、環保、低碳技術方面對我國實行壟斷。加快自主創新是最大的節能減排。開發利用資源節約和綜合利 用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淘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落後技術,才能釜底抽薪,真正實現節能減排。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都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密切 相關。貫穿“五個堅持”的紅線、統籌“五個堅持”的綱,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又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標誌。抓住自主創新,就是抓住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牛鼻子,就能推動我國從貼牌大國走向品牌大國,從製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一般技術可以引進,但重大核心技術買不來。中國不可能買來一個現代化,也買不起一個現代化。自主創新是中國技術進步的主要路徑。在全球化時代,自主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 。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必然選擇。
在全球化時代,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流動,經濟資源在世界範圍內配置,技術的出口和引進也越來越普遍,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自主創新?
先說一個現實——
對外技術依存度,顯示著一國的技術自給水準。據工信部介紹,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這說明我國技術自給率低,較多依賴進口。而發達國家均在30%以下,美國、日本則為5%左右。
再看一個現實——
多年來部分企業似乎陷入一道魔咒: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創新能力越弱越依賴引進,越依賴引進則創新能力越弱,自身消化吸收不良創新不夠,導致不斷重復引進。
2009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和消化吸收經費之比是2.3:1,而發達國家一般為1:3以上。
還有一個現實——
始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以市場換技術”,吸引大量外資帶入先進設備和技術,彌補了國內不少行業的技術短板,使產業水準整體提升,在市場上“收復失 地”,比如國內通信業。但同時,有的行業也面臨“技術沒換多少,市場卻被丟掉”的尷尬。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信守承諾大幅度開放市場,“以市場換技 術”的空間已十分有限。
“真正重大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許多企業家痛定思痛。
當年,中國從日本新日鐵公司引進了世界一流的技術,建設了上海寶鋼;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一位歐洲鋼鐵公司總裁直言不諱:“如果繼續向中國鋼鐵企業轉讓新技術,我們自己就會沒飯吃!”
科學無國界,知識可共用;技術有產權,轉讓費思量。一國的重要技術成果首先服務本國企業、服務本國發展。當今世界技術貿易發展很快,但核心技術 特別是關係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關鍵技術,並不容易買到。設置技術壁壘,壟斷關鍵技術,往往成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施壓的手段。你想買關鍵技術,對 不起,涉及國家安全,沒門!儘管有些國家貿易逆差很大,你想從他那裏進口本國急需的一些關鍵技術設備,以平衡貿易,他卻不賣給你。
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不可能大量買到急需的重大關鍵技術。中國買不來一個現代化,也買不起一個現代化。現代化的進程 是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技術進步任務繁重,技術需求強度很高,而經濟底子薄,財力有限,不可能什麼技術都靠引進。
更為緊迫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國家競相搶佔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國際經濟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更倚重知識產權、更傾力技術研發,加大對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開發力度,以維護在全球分工中的既得利益和絕對優勢。跨國公司坐擁主要技術資源,控制著全球90%的技術發明、80%的技術轉 讓、50%的研發支出,有些單個大跨國公司的研發經費就超過了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加快自主創新,既關係當前,又關係長遠;既關係經濟發展,又關係國家安全;既關係我國自身發展,又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只有 立足自主創新,構建既有“軀幹”又有“頭腦”的創新型國家,才能縮短差距,避免受制於人;才能抓住機遇,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
中國需要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並不是重新關起門來,什麼都要自己從頭搞起。在全球化時代,自主創新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經濟學家成思危認為,自主創新不是在封閉的系統裏創新。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如果把自主創新理解為排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那是狹隘的、偏頗的。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並不矛盾、並不對立。
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們存在現實的需要——
自主創新不等於完全靠自己創新,它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是後進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一條捷徑。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認為:“理論上講,任何技術我國遲早都有能力獨立研發出來並轉為生產力,但問題在於時間,尤其是人家在這個時間差裏也許又跑到新的前沿。”
站在巨人的肩上前進,才有機會成長為巨人。汲取整合國際優質科技要素,可以儘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準、創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主創新具有鮮明的全球性、開放性。
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們面臨有利的機遇——
當前,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全球化,成為繼貿易、生產、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後世界經濟的一大新趨勢,主要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有1/3在海外進行。
截至2010年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逾1400家,全球研發開支最多的企業半數以上在華落子布陣。中國在跨國巨頭全球棋局 的位置正從生產中心、市場中心上升為研發中心、戰略性發展中心。作為集聚生產要素的資本,外資企業在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示範帶動和技術溢出效應,是新 產品、新技術擴展的一大源頭。
中國政府明確表示,所有在中國依法註冊的外資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包括他們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創新的各種產品都視同於中國的產品創新;鼓勵 自主創新的政策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不會把外企排除在外。對於外商來說,這是無法抗拒的“中國引力”;而對於中國來說,這是在科技高端與跨國公司同臺共舞 的一次良機。
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們擁有巨大的潛能——
時速486.1公里!2010年12月3日,由中國南車集團研製的和諧號380A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刷新了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度。
從跟跑到領跑,短短5年間,中國由高鐵技術的輸入國一躍成為輸出國,演繹了自主創新的“中國速度”、“中國標準”。“高鐵模式”的成功,在於始 終以引進為起點,以再創新為目標,全方位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營養,在最先進的資源平臺上自主創新,確保了關鍵技術不受制於人,並拉動整個產業鏈升級。
一批企業已經積累了開放式創新的經驗,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有機結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相關領域佔上了技術制高點。
“歷史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實踐反復證明,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世界潮流之外獨立發展,任何發展 機遇都是從內外因素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加快自主創新,不僅要發揮自身優勢,也要借助外部力量,充分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 源”。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是當前企業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加快自主創新,關鍵是要建立有利於企業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並深化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
連續6年蟬聯中國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第一,連續3年蟬聯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第一;目前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研發人員比例為 46%,與全球無線網路設備老大愛立信相當;2008年在全球專利申請公司排名榜上首次名列第一;2010年在全球無線網路設備廠商排名中,以20.8% 的全球市場份額,再度擊敗了諾基亞、西門子,奪回了第二的位置。
從20多年前註冊資金僅有2萬多元的小公司,到如今世界電信業的參天大樹,華為公司憑藉著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獨特的創新文化,努力發展自主創新技術,衝破了國外通信設備巨頭的壟斷,在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為中國贏得了聲譽。
自主創新成就了華為的輝煌,也告訴人們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經濟的微觀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的載體。企業身在市場,是產品的開發者,最知道市場需要什麼,用什麼樣的技術開發和改進產 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企業身在產業,是生產的組織者,最知道急需什麼技術,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身在實踐,是技術的 應用者,最知道如何把技術應用到生產中去,把技術化作現實生產力。離開了創新,企業生產就無法持續,離開了創新,企業就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離開了創新,企 業市場競爭力就無法提高。企業缺乏活力,整個經濟都不會興旺發達。
創新的動力是需要,創新的目的是應用。科技的主戰場在經濟,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高低,不僅要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造 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廣大企業是否成為創新的主力軍,看產學研是不是真正結合起來,看科技成果能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只有企業成為主體,自主創新的力 量才會生生不息,自主創新的成果才會源遠流長,整個國家的科技面貌才會煥然一新,創新型國家才會有強大基礎。
我們有一批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我們從中看到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我國企業還遠沒有成為創新的主體,在通往創新主體的道路上步履艱難。
2009年,全國開展研發活動的工業企業比例為8.5%,研發經費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0.70%;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發明專利授權的僅佔4.7%,約3家大中型工業企業才有1件授權發明專利。
這組來自《第二次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資源清查公報》的數據,暴露出我國企業當前存在的兩大突出問題: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
“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种經濟行為,而獲取利潤既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在技術創新能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前提下,企業才願 意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去搞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認為,由於技術創新的投資很大、風險很高、回報週期偏長,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 境,讓有志於創新的企業獲得可觀的利潤,誰願意去冒這個險呢?“目前我國鼓勵創新的環境還不完善,在制度、政策、市場、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現 實障礙,致使許多企業不願創新、不能創新,甚至不敢創新。”
——重眼前輕長遠,企業不願創新。
許多企業缺乏打造百年老店的長遠眼光,只看眼前,搞短平快,賺一把是一把,捨不得下力量投入自主創新。不用說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就是一些財大氣粗的大企業也是如此。
重眼前輕長遠,背後是企業的價值導向問題。
某市一家研製生產新式電熱水器的高科技企業,一度被樹為轉型升級的標桿。然而這家企業卻在去年出人意料地轉行,搞房地產去了。該企業的負責人向 記者訴苦:“鼓勵自主創新,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市裏的大小官員整天忙著招商引資,對房地產、鋼鐵、水泥等投資大、來錢快的大工程、大項目敬若神明,要 貸款有貸款、要土地有土地,我們卻因為塊頭小、交稅少,要什麼都難!”
“有什麼樣的指揮棒,就會有什麼樣的政府行為。”一位“全國百強縣”縣長告訴記者,一些地方之所以“不待見”自主創新,主要是以GDP增長為主 要政績指標的官員考評機製作祟。企業搞技術創新不僅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而且是典型的“前任栽樹後任乘涼”。相比之下,通過招商引資,蓋房子、上項目, 不僅對GDP增長貢獻又快又大,更容易彰顯政績。
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看來,一些國有企業之所以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不高,考核機制是首要原因。現在對國企領導班子的考核指標,核心是 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當年利潤的實現,沒有把因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無形資產增值包含其中,更沒有把技術成果列入企業的考核範圍。這無形之中導致了企業決策的 短期行為。
民營企業在改革中崛起,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但發展中存在的種種障礙,社會上存在的仇富情緒、原罪指責,使不少民營企業對發展前途缺乏信心,不想打造百年老店,做大做強,自然也不願搞自主創新,承擔風險。
——缺少人才、資金、市場支援,企業不能創新。
自主創新靠人才。我國中小企業眾多,普遍缺少技術人才,想創新,沒力量。一些國有大企業人才濟濟,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仍需完善體制機 制。現在,大學畢業生願意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工程領域的博士畢業生,也只有少部分人畢業後選擇到企業工作。
創新就要投入資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融資難。當前我國風險投資體系、社會資本供給機制尚未形成,一些商業銀 行對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融資上是“冰火兩重天”。雖然近年來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推出了創業板,一些地方推出了科技銀行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但由於“僧多粥少”、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難、風險管控難等原因,中小企業融資依然困難重重。
困擾科技型企業的另一大難題,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的新產品難以推廣,越是創新價值高、帶動性強的新產品,推廣起來越是難。“這樣的產品由 於價格較高,而且之前都沒使用過,用戶不太放心,推廣應用的難度不比研發小。”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道出了許多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煩惱”:“如果企業 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研發出的新產品得不到很好的應用,企業的創新動力就會大大受挫。”
——倣冒侵權,企業不敢創新。
創新離不開知識產權保護。當前急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堅決打擊假冒侵權行為,依法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在一些地方,你創新,我倣冒,成了 某些人的生財之道。創新企業的新產品剛上市、甚至尚未上市,就遭倣冒。當受害者打官司時,一些部門卻從地方保護出發,和起了稀泥:大家都是鄉里鄉親,有福 共用嘛。“共用”的結果,就是誰也不願意再下本錢搞創新!
創新須創環境,環境支撐創新。創造有利於企業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培育創新文化,落實完善創新政策,支援企業長遠發展,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確是當務之急。
強調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並不等於企業關起門來,並不排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眾多,廣大科研人員多年拼搏,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成果,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功不可沒。加快自主創新,不僅要建立企業為主體 的技術創新體系,也要建立以高校和國家重點科研單位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既要加強基礎研究和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也要積極面向經濟主戰 場,支援企業自主創新。科研經費、科技人員、研發設備和科技成果等創新要素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現實,決定了產學研合作仍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 內企業創新的重要途徑。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如何?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的發言語驚四座: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相距甚遠。
產學研結合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是論文崇拜的評價導向,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許多應用類研究成果局限于紙上談兵,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二是產學研合作的機制不順,導致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難以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合作成功者不多。
在政府引導下,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把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儘快成為創新的主體——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既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路徑,也是建成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誌。
激勵企業自主創新關鍵在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有效結合關鍵也在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事關全局和長遠,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遠比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更為 緊要。加大改革力度,儘快掃清創新道路上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培育有利於創新的良好環境,才能有效調動起更多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任務重大而緊迫,挑戰巨大而嚴峻。跨進“十二五”,放眼中國自主創新事業,我們信心滿懷。
信心源自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指明瞭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方向:
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必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創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的國際著名品牌。
按照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方向,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支援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科技體制改革正在深化,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正在形成,自主創新的成果正在涌現。“十一五”時期,自主創新碩果纍纍;“十二五”規劃綱要對加快自主創新又做出了新的部署。
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四大發明的古代輝煌,創造了“兩彈一星”的現代奇跡,創造了“神舟嫦娥”的當今成就,一定能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上奮力前進,攻堅克難,用持續迸發的創造力,用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推動中國從貼牌大國走向品牌大國,從製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實現國強民富的百年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